当前位置: 文献 研究动态 正文
海南博物馆水下考古部赴文昌铺前港开展“海底村庄”调查 发布时间:2013-05-22 08:26 | 浏览次数:

位于海口市琼山区东北海岸的东营港、北创港、东寨港和文昌县铺前港等地的波涛之中,隐蔽着72个“海底村庄”。这是300多年前的一次罕见的大地震造成的,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历史上唯一的一个陆陷成海的地震废墟

据史书记载,琼州大地震发生于明朝万历年间即公元1605年7月13日午夜,震级为7.5级,震中烈度为10度。震中在琼山县塔市与文昌县铺前之间。受灾最严重的是琼山、澄迈、临高、文昌四县。大地震导致陆地沉陷的幅度一般在3至4米,陆陷成海的最大幅度在10米左右,陆沉面积达100多平方公里。这次大地震是整个沉陷体块垂直下降的,这种情况在国内外地震史上罕见。几百年过去了,震后遗址己成为奇特的水下景观。在离东寨港不远的海滩上,能见至一座小岛,当地人称为“浮水墩”。浮水墩周边的岩石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海蚝、贝壳,岛上有浓密的树林和栖息着多种鸟类。浮水墩周边的岩石为红褐色,中间带有大量气孔。从东寨港北上,在辅前湾海岸以北4公里左右的约10米深的水下,有一个叫“仁村”的古村庄沉陷在那里,在海水清澈的时候,坐在汽艇上,透过海水,当年村子里的庭院、参差的房屋的遗迹依稀可辨。在铺前湾与北创港之间的海底下,人们可以模糊地看到一座 “牌坊”屹立水下,鱼虾在脾坊旁穿梭往来,好象神话里的“海底龙宫”。

2013年4月27日至5月14日,海南省博物馆水下考古部开展“环海南岛水下考古调查” 项目赴文昌铺前港、东寨港一带海域进行 “海底村庄”水下调查工作,工作区域为山良村、南溪村、高梅村等十余个村庄所属海域。本次工作时间共计18个工作日,由水下考古部李钊、张聪、贾宾三位水下考古队员完成。在十余天的调查中,分别对重点区域进行了浮潜观察和水下探摸。由于该处特殊的地理位置,水下能见度较差且水流较急,我们克服一切困难,掌握了“水下村庄”的第一手材料和一些重要信息,为进一步开展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