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献 研究动态 正文
海南西沙群岛华光礁I号南宋沉船遗址 发布时间:2013-03-15 08:28 | 浏览次数:

  华光礁属中国海南省西沙群岛范围,位于永乐群岛南部。“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位于华光礁环礁内侧。1996年由我国渔民发现, 1997年以来,曾多次遭到非法盗掘,沉船遗址破坏严重。1998年开展西沙群岛水下文物普查工作期间,国家博物馆和海南省文物部门做过初步的试掘工作,出水文物近1800件,出版了《西沙考古》学术报告。该地点发现的沉船和遗物是我国南宋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史迹。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和海南省文体厅文管办共同承担,调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组建西沙群岛水下考古工作队,分别于2007年3月-5月和2008年11月-12月实施西沙群岛华光礁I号南宋沉船遗址发掘项目。

    西沙群岛华光礁I号南宋沉船遗址发掘项目,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2007年3月-5月主要完成沉船遗址船内承载物的发掘和船体全面测绘;第二阶段2008年11月-12月完成船体发掘,对船体构件进行编号测绘,分解提取运回海南省博物馆进行脱盐、脱水保护处理,最终完成船体复原工作。

    第一阶段工作。本年度实施的华光礁Ⅰ号沉船遗址发掘项目,是国家海疆考古“十一五”发展规划中重要项目之一,是近年来我国水下考古一次重要的抢救性发掘工作,为多层次、多手段开展水下文物保护,再次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本次华光Ⅰ号沉船遗址发掘,遵循考古工作规程要求进行,项目实行领队负责制。在探查了解了遗存分布状况后,以中心凝结物为中心,布置了50个探方,每个探方4平方米,总发掘面积约370平方米。发掘直至船体,水深3米余。所有出水文物按照探方单位予以编号记录、绘图、摄影,扰乱层出水的器物一律按照采集编号处理,出水文物得到了必要的前期清洗处理。

    发掘工作中,主要依靠人力搬运作业,辅助了空气负压设备等进行淤沙清理。扰乱层揭露完成后,发现了船体和南宋瓷器、铁器、朱砂等遗物,船体上部目前仍有多处大型的凝结物迭压,经过近50天的工作,绝大部分遗物提取完毕,凝结物保持原始状态,发掘现场回填保存。

发现的船体已经被破坏了一部分,残存船体覆盖面积约180平方米,船体残长20米,宽约6米,舷深约3-4米,发现11个残留的隔舱,除船体上层建筑外,底层船体保存基本良好,初步估计该船排水量大于60吨。该船是我国目前在远海发现的第一艘古代船体,目前沉船仍保存较好,结构基本清晰,但是,由于船体构件已经高度饱水,现场加固条件有限,我们仅采集了部分标本,留待研究实验。如能尽快提出打捞方案并付诸实施,将是我国又一艘极具研究价值和展示效果的古代沉船。

    此次发掘,总工作时间为55天,总潜水时间约30万分钟。出水文物近万件,陶、瓷器占绝大部分,陶瓷产地主要为福建和江西景德镇,陶瓷产品按照釉色分类主要有青白釉、青釉、褐釉和黑釉几种,器型主要为碗、盘、碟、盒、壶、盏、瓶、罐、瓮等。装饰手法和纹样丰富,器物种类较1998-1999年有新的发现,并不乏精品。

第二阶段工作。本次华光礁I号南宋沉船遗址考古发掘以凝结物分解及船体出水为主要内容,这既是2007年华光礁一号沉船考古发掘项目的继续,同时也是我国水下考古发掘领域对古代木质高饱水沉船整体进行完整记录、逐层拆卸、分件出水、科学保存并长距离运送返回等一系列项目的首次尝试。

    本次出水的船体在国内实属罕见,对研究我国古代造船史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它的船板层数多,大部分有五层,局部有六层,而且船板体量大,大部分主要船板长度均在五米以上,最长的达14.4米,宽度也在30厘米以上,最宽的达48厘米(63号板)。此次提取有编号的船板共511块,采集有编号的船板48块,共装244×47×35厘米和244×61×35厘米两种规格的木箱177个,此外还提取了近100个样品,包括各部位的船板、艌料、珊瑚砂等。此次发掘,总工作时间为40天,总潜水时间约20万分钟。

    华光礁I号沉船的顺利出水,也为这一历时二年的我国远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划上了完美的句号。水下沉船实质上是我们在水下发现的最大的文物,它既是所有水下古代船货的承载体,同时也是我国古代造船工艺及远洋航海技术的完整再现,其文物价值之高,提取及保护难度之强,都要远远地超出某个单件的文物。华光礁I号古代沉船的成功出水,是我国在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迈出的重要一步,同时对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全面发展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发掘获得的丰硕成果再次证明南海诸岛自古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