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自2006年起,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遗产日”,从2017年开始,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6月10日是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为“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
围绕这一主题,6月10日,由海南省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厅主办、海南省文物局、海南省博物馆、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海南管理处承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在省博举办。海南省文物局局长孙雪冬、省国家文物进出境审核管理处主任王亦平、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阮卫萍、张琼、南京博物院副院长王奇志等领导出席了此次活动。
领导嘉宾出席本次开幕仪式
省博物馆“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整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藏珍箐华——海南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汇报展”。经本次普查,我省国有可移动文物总量为108856件,收藏于我省6个行业系统的51家文物收藏单位。此次展览遴选了134件(套)珍贵文物展出,划分为陶瓷遗珍、云章丹青、杂锦集萃、多彩朱崖、红色记忆、拓荒者6个单元全面展示海南省文化风貌。展览位于省博物馆一楼特展厅。
第二部分为“重走史图博之路”——海南岛大型民族学调查活动。德国学者汉斯•史图博(Hans Stübel)于1931-1932年在海南岛进行民族学调查,并成书《海南岛民族志》,解密生活在海南岛的黎族人,向世界揭示这个神秘族群的生活面貌和文化密码。省博物馆联合故宫博物院、民族文化宫博物馆、南京博物院等单位,根据史图博所著《海南岛民族志》,于6月10日“自然与文化遗产日”当天启动实地走访,勾勒史图博考察足迹。此次调查活动按照民族学调查方法,以世居海南岛的少数民族为研究对象,关注民族社会的全貌,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建筑、生活礼仪、人际交往和日常活动等方面,对比1931-1932年史图博的调查记录,探究社会变化,进行科学的民族学田野调查。
第三部分为“保护文化遗产,共建美丽家园”活动。以宣传资料发放、《神秘的华光礁Ⅰ号》主题宣讲、海南非遗文化活态展示、《保护文化遗产,共建美丽家园》主题宣“诗”四大内容展开。
通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旨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良好氛围,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让我省悠久丰厚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承接于前人,展现于当代,流传于后世,真正使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成为“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
活动现场黎族竹竿舞表演吸引观众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