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上午,2010年度南海水下考古新闻发布会在海南省博物馆举行。省文体厅厅长范晓军、副巡视员陈文宝,省文物局局长王亦平、以及省财政厅等相关部门领导出席新闻发布会,参与打捞的西沙水下考古队员公布了打捞过程及相关信息和成果。
作为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重点项目之一的南海水下考古项目,来自北京、海南、福建、上海等地的20余名专业队员组成的水下考古队经过35天,行程600多海里的海上作业,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附近海域共调查水下文化遗存42处,其中复查10处,新发现32处,并首次在南海海域发现元代青花瓷器。在这42处水下文化遗存中,沉船遗址14处,遗物点27处、线索地点1处。14处沉船遗址中,北宋晚期至南宋早期2处,元代2处,明代中期1处,明代晚期3处,清代中晚期4处。其他20余处遗物点中,元代、明代晚期的遗存最为丰富。水下考古队初步完成对本岛沿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发现的水下文化遗存登录,据统计,迄今已发现南海古代文化遗存和水下文化遗存83处。
2010西沙水下考古队负责人表示,通过本次考古调查,已经初步完成了对本岛沿海、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发现的水下文化遗存登录,据统计迄今已发现南海古代文化遗存和水下文化遗存83处。但同时他也表示通过调查发现西沙海域水下文化遗存的盗掘情况依然严重,一些岛礁盗坑密布,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依然面临盗掘者的严酷威胁。他呼吁加强各沿海口岸的监管和审查制度建立,加强规范海上作业者的行为准则,建立相关的机构的联动机制和法规建设,运用科技手段实现海上大遗址的远程监测。(海南省博物馆 陈灵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