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献 文献中心 正文
从华光礁l号沉船遗址文物看海上陶瓷贸易 发布时间:2013-03-28 14:59 | 浏览次数:

郝 思 德


自古以来,广袤无垠的南海就是连接中国大陆与外部世界的重要通道。早从秦汉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以来,中国历代的官船、商船和渔船不断地穿梭航行于茫茫大海上,进行商贸往来和捕渔生产。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人民在南海航行中同大自然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和搏斗,付出了沉重的巨大代价,在南海海域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产,这其中就有古代沉船遗址。这些沉船遗址包含有珍贵的历史信息,它们分别记录着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灿烂文明,是探索和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史的重要文物资料。其中,在西沙群岛发现的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及其出水的遗物就是南海丝绸之路上陶瓷贸易的历史见证。


1996年进行的西沙群岛文物普查中,首次发现了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当时,沉船遗址已遭到了部分破坏,在水下的礁盘上散落有较多的陶瓷器。1998年开展西沙水下考古时,对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试掘,打捞出水的陶瓷器多达800余件,这是海南省西沙水下考古的一个重要收获。

华光礁是西沙群岛永乐环礁中分布面积比较大的一个暗礁,东、西长约25公里,暗礁内水深约20—30米不等,其南部有两个相对较宽阔的水道与外海相连。经考古调查发现,在华光礁礁盘上保存有在两处水下文物遗址,其中,华光礁l号沉船遗址的规模较大,位于华光礁礁盘内的西北边沿,遗址分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通过水考古试掘,我们发现华光礁1号沉船仅有木制船体的下部结构残存在水下,其上层甲板未见有其它遗物。见到的文物分布非常集中,它们大部分是摆放有序的青瓷碗和其他瓷器成摞的堆积在船舱内。据初步整理统计,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共出水陶瓷器有800余件之多,另有少量铜镜残片、铁器等。

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试掘打捞出水的陶瓷器基本上有青瓷、青白瓷、酱黑釉瓷等三个品种,器形主要包括碗、碟、盘、壶、缸、粉盒等,其中除大部分为残破器物外,仅少部分是较完整的陶瓷器。

出水的青瓷器较多,据釉色的不同,又可分为青黄釉器和青灰釉器二种。按瓷器制作工艺和纹样图案的差别,大致又可分为精瓷和粗瓷两大类。青黄釉瓷器中的精制品碗、大碗、大盘可能为福建松溪回肠窑或浙江龙泉窑的产品,而粗制品碗、大盘、瓶、小罐则当是福建同安汀溪窑、南安罗东窑及晋江磁灶窑所生产的器物。青灰釉精、粗瓷碗当与福建南安东田窑、德化盖德窑的产品最为相似,可能是这两处窑址所生产的。

青白瓷在数量上较青瓷器为少,其中亦可分为精、粗两类制品。精瓷中的菱口碗、菱口盘、莲瓣纹乳钉罐、花口瓶、乳钉纹器盖等应是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的产品,粗瓷碗、瓶、执壶、粉盒等器物均同福建宋代德化窑的产品近似。

出水较少的酱黑釉粗瓷小口缸、小口瓶,也在福建晋江磁灶窑发掘的两处窑址中出土了与其相似的器物,当为该民窑的产品。

经对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出水的陶瓷器分析,其大部分是属于粗瓷产品,种类多,器形粗放,釉色也驳杂,陶瓷器的主要品种大都来自福建沿海地区的各地民窑产品。在水下考古发掘时,发现这些陶瓷器都是成批的堆积在船舱内,不少是包装成摞,有的还保存原来的堆放状态。据此推测,它们应是当时进行海外交易的外销商品,为商船沉没后遗留在船上的外销瓷。另有少量青白瓷精制品是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的产品,胎质细腻,胎体很薄,釉色光洁明亮,造型规范,当可能有其他的用途,而不是用来交易的商品。从华光礁出水陶瓷器的釉色、器形、花纹图案和制作工艺特点等方面来考察分析,并与福建和江西等地南宋时期民窑出土的陶瓷器相比较,可以推断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陶瓷器的年代应在南宋时期。


秦汉时期,丝绸和黄金是当时丝绸之路上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出口产品,即《汉书·地理志》所说的“赉黄金杂缯而往”。陶瓷作为中国古代比较独有的产品,虽也很早就开始出口国外,但它作为陆路运输中易碎的物品,当时出口外销的规模并不是很大,而丝绸等中国传统产品却是中亚、西亚、远至欧洲欧洲地区较受欢迎的商品。

唐代早期,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商船运出的货物还是以丝绸和黄金等这些传统产品为主。到唐代中期,因丝织品是当时政府物产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为保证朝廷的国库收入,曾下令禁止诸多丝绸凌罗与诸番互市,不许此类产品再外销海外。而正是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陶瓷作为中国特有的产品,逐渐开始取代丝绸成为海上贸易出口的大宗商品,这就大大地推动了当时唐朝的陶瓷业得到迅速发展。如唐代长沙铜官窑瓷器、浙江的越窑青瓷、华北的三彩、邢州的白瓷等众多品质优良的瓷器就成为当时外销海外的热门产品,受到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和地区广大人民的喜爱。

唐朝晚期,随着国力的不断衰落,通往西域陆上丝绸之路的通道已几乎阻隔断绝,在此后数百年间,历代王朝始终未能重建对通往西域陆路交通的有效管辖和控制权,也无法再恢复陆上丝绸之路往日的通畅和兴盛。中国对外贸易只能不断地转移到海上来进行物品交易输出,这就在客观上促使海上丝绸之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海路来运输数量巨大、沉重易碎的陶瓷器,不仅比较安全可靠,而且还利于节约运输成本。因此,陶瓷器很快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主要出口外销商品。

公元九世纪初,随着宋朝政权的建立而带来的中国政治形势的变化,也影响到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及经济生产格局的很大变化。到宋代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已大体上从北方黄河流域地区转移到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生产瓷器、丝绸等对外贸易商品的传统基地也逐渐远离西北一带,开始转移到东南沿海地区。由于东南地区毗邻南海海域,众多港口明显具有出海航运的区域地理优势,这对通过海路输出数量巨大、沉重易碎的陶瓷器更为便利,推动了中国陶瓷器外销的势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随着海上丝绸之路中国陶瓷的出口贸易日趋兴盛,海外学者一般又将“海上丝绸之路”称为“陶瓷之路”,这正是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道上外销中国陶瓷商品的真实历史写照。

宋代,中央封建政权为了进一步发展社会经济,开拓财源,继续沿用东南和岭南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承袭以往的海上运输交往的传统,加大对外贸易往来,征收船舶税利,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此时,海上丝绸之路已发展到相当繁荣的历史阶段。因此,带来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手工业生产迅速发展的一个新时期,尤其是陶瓷器的大量出口,更是推动了当时中国瓷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宋代官、哥、汝、钧、定五大名窑的崛起和兴盛,极大地促进了全国瓷业的兴隆繁盛。

当时,宋朝廷为扩大财政收入,鼓励出口贸易,再加上此时指南针的发明和使用,大大地推动了航海业有了长足的进展。正是为了适应瓷器对外输出贸易的需要,少受战乱波及的东南沿海各地瓷业生产得到了较为空前的发展,涌现出数以百计的民间瓷窑。分布在福建的有泉州、南安、同安、安溪、德化等民窑,分布在广东的有广州、潮州、南海、惠州等窑址,分布在广西的有藤县、北流、桂林、柳城等窑场。此外,在江南地区还有浙江龙泉窑和江西景德镇窑等较著名的民窑。其中,尤以福建闽南地区的民窑产业的异军突起,更是宋代陶瓷贸易兴旺发达的一个突出表现。随着瓷器贸易规模日趋扩大和繁荣,普通日用陶瓷就成为当时贸易输出的主要商品,促使民间窑场的产品在陶瓷贸易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因为海外市场销售的对象是以日常生活用品为主的普通民用市场,只有众多民窑可以提供足够数量的瓷器产品,方能适应和满足海上“陶瓷之路”上不断增加的瓷器商品需求,来保证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的正常进行和发展。

随着两宋时期海上对外贸易的不断繁荣兴盛,在南方沿海地区涌现出广州、泉州一类的港口城市。其中,闽南地区的泉州港出口商品中,陶瓷器已成为重要的外销产品之一。到南宋晚期,泉州港已成为我国当时最大的外销陶瓷对外贸易港口。正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这就推动了福建特别是闽南地区民间窑业的迅速发展和兴旺起来,形成了以泉地区州为中心的各地民窑基本上是以生产外销瓷商品的产业结构。销往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和地区的陶瓷商品,大都是以百姓日常生活需要为主的民用粗瓷器皿。此外,也有少量仿景德镇名窑的精制品瓷器,但限于瓷土、釉料、窑业技术等方面的差异,烧造工艺上较略逊一筹,远达不到江西景德镇名窑生产的品质上乘的精瓷产品。


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出水的文物几乎全部为陶瓷器,且多数是成批的器物,大体上是按器形不同包装成摞,码放在船舱内。因此,可以认为这是一处沉船遗址,其沉船上的陶瓷器遗物应该为“海上陶瓷之路”外销的大宗商品。出水的陶瓷器经分析研究,除少量为江西景德镇民窑产品外,其中绝大多数属于福建闽南地区的众多民窑所烧造的产品,其中又以泉州窑为主。福建省文物考古部门对闽南地区多处古窑址进行发掘,出土的陶瓷器与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的遗物相同或相似,而窑址的年代大都推断在南宋早、中期。装载外销瓷器的华光礁1号沉船是在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道途中沉没所遗留下来的,它的沉没年代当与其外销陶瓷的生产时间一般不会相隔太远。可以初步认为,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形成的年代当在南宋中、晚期为妥。

南海诸岛考古工作中发现的大量陶瓷器都是中国南方各地民窑的产品,在西沙群岛海域发现的水下遗物点和沉船遗址中打捞出水的瓷器种类较多,主要是青釉、青白釉、青花三大类,其年代是从宋到清,瓷器的产地都为我国广东、福建、浙江、江西等南方地区的诸多民窑。西沙群岛发现的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出水的陶瓷器中,大多是福建泉州地区的德化、南安、晋江等地宋代窑址生产的,而西沙北礁3号沉船遗址的瓷器大都是福建明代漳州窑所生产的,即中国古代外销瓷中较为著名的“汕头器”。

华光礁1号与北礁3号沉船遗址的年代分别为南宋和明代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但两者之间似乎也有着一定的关联。首先,两处沉船遗址的出水遗物基本上都是以陶瓷器为主,这说明了陶瓷器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十分畅销的商贸产品,故其在外贸易商品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大。其次,这两处沉船遗址上的陶瓷器几乎都是产自福建闽南沿海地区的窑场,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的陶瓷器主要是福建泉州地区宋代民窑所产,北礁3号沉船遗址的瓷器大部分为福建漳州地区明代民窑的产品,两者都为闽南一带的民间窑场所烧造,从时间上讲,两地民窑之间是有着一定的延续关系。因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自唐代晚期已开始逐步向长江以南地区转移,到宋代已基本上完成了向江南地区转移的过程,作为当时手工业中的代表性产业之一——陶瓷业也不例外,这就是闽南地区众多民窑迅速发展及兴盛起来的历史原因。第三,南宋时期,福建陶瓷业生产正处于鼎盛阶段,数量众多的窑场烧造的大量陶瓷器,除小部分供应国内市场需求,其余大部分供外销商贸出口。到明代时,闽南地区民窑已基本上以生产外销瓷为主。华光礁1号与北礁3号沉船遗址出水的陶瓷器主要是闽南地区各地重要民窑的产品,这可能反映了商船当是从泉州港出发的,故船装的商品中,都是以出发地泉州及邻近地区的众多民窑瓷器为多,表明了当时闽南民窑的陶瓷产品基本上都是以外销出口为主。

华光礁1号沉船作为南宋时期的一艘商船,装载的陶瓷器是当时东南福建沿海地区民窑所烧造的青釉、青白釉和酱黑釉等产品,这是当地较流行的传统外销陶瓷商品。其窑址产地均分布在与该艘商船出发地泉州港相距不远的南安、同安、晋江、德化等地,而泉州港在当时中国海外交通和海上贸易中已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早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外销商品的一个主要集散地,全国各地的货物汇集到此,经装船远销至海外各国及地区。此艘沉船遗址在西沙群岛华光礁的发现和考古发掘,则表明从泉州港出发的这艘商船是自北往南,行驶在南海航道上,其航向是再往西,前往东南亚、南亚地区,或许到其他更远的地方。商船可能在穿越海上丝绸之路航行时,不幸遭遇到风暴袭击或其他灾难的原因,沉落在西沙光华礁的礁盘上。在沉睡了近800多年的历史岁月后,这艘商船终于在西沙考古中重见天日,并被命名为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2008——2009年,在对该沉船遗址进行的水下考古发掘中,又打捞出水几千件陶瓷器。

无独有偶,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距泉州港南约900公里的一个地方,即广东阳江市南海海域发现了一艘古代沉船,打捞出水了陶瓷器和金银器等珍贵文物。经初步鉴定,瓷器是中国南方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宋代民窑生产的,这应是一艘宋代商船,也当与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有关。该沉船被国家文物部门正式命名为“南海1号”。此后,又在近20年时间里,先后对“南海1号”沉船进行八次水下考古发掘和物探调查,打捞出大量的文物,其中完整的瓷器就有4000多件,大部分是中国南宋时期南方几大民窑的产品,如江西景德镇窑青白瓷、浙江龙泉窑青瓷、福建德化窑白瓷等。器形种类繁多,主要有罐、壶、碗、瓶、盘、军持、杯、盒、碟等种,其中,也有一些具有异域风格的瓷器,或许说明当时的民窑可以“来样加工”,根据外国商人的需求,专门生产适合西亚阿拉伯人日常生活所用的瓷器产品。据有关文物考古专家认为,“南海1号”沉船的出发地也当是福建泉州港,这艘满载着中国陶瓷器的南宋商船其目的地当是西亚地区,可能在离开泉州始发港不久,航行在南海航线途径阳江海域时,不幸沉没在约20多米深的海底。发现时古沉船船体保存相当完好,据考古发掘者初步推测,该“南海1号”沉船可能保存有6—8万件陶瓷器。

华光礁1号沉船和南海1号沉船都是南宋时期的沉船遗址,它们可能都从同一个始发地——泉州港出发,沿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道往西行,去海外进行陶瓷贸易,可能由于不同的原因,不幸相继沉没在西沙群岛华光礁礁盘上和广东阳江附近海域,正好处在南海航道较北的一南一北的位置,并不是偶然的历史原因。华光礁1号沉船装载的主要是泉州地区南宋时期民窑生产的粗瓷货品,仅有少量江西景德镇窑的精瓷制品,它西行的目的地当应是东南亚、南亚地区。而南海1号沉船装载运输的约6—8万件陶瓷器商品中,大多数为南宋时期江西景德镇窑和浙江龙泉窑生产的精瓷,仅小量是福建德化窑的粗瓷产品。南海1号商船往西驶向的地方当是西亚阿拉伯地区,因这批精瓷货物正是该地宫廷王公贵族和伊斯兰教上层人士十分喜好的珍品。两艘商船西行的目的地可能有所不同,但它们装载的都是中国南方众多民窑所生产的外销瓷,正在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线去海外进行陶瓷贸易。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宋时期海上陶瓷贸易的兴旺景象。

古代东南亚、南亚诸国的社会经济水平较低,无力接受来自中国大陆比较高档的瓷器产品,只能进口中国外销瓷器中较为粗糙的产品,较为适应当地民众日常生活所用。因此,东南沿海地区民窑生产的大量物美价廉的粗瓷比同时期景德镇烧造的精瓷更能适合东南亚、南亚市场的需要。华光礁1号沉船所出水的福建泉州地区许多民窑生产的青釉、酱黑釉陶瓷器,因质粗价廉,是东南亚地区诸国民众较受欢迎的日用陶瓷,也是当时海上贸易的外销商品。据目前国外有关的考古材料所知,在南亚、东南亚等地海域中的沉船遗址上都发现有中国古代的陶瓷器,其中就有福建、广东窑口的宋代陶瓷器,如有泉州地区德化窑、南安罗东窑的产品。有的还在东南亚陆地考古中也出土了中国古代的陶瓷器。

西沙华光礁1号沉船遗址出水的陶瓷器,大部分为福建沿海地区民窑生产的外销瓷产品。这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自宋代以来中国陶瓷器大量出口外销到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诸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邻近的东南亚、南亚及西亚等国家地区的历史事实。中国陶瓷器生产和输出是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沟通交往的重要体现,陶瓷器贸易在近一千多年的时间里,一直是中国南海丝绸之路上最重要的商贸经济活动,中国的古代陶瓷器遍及亚洲、非洲、欧洲、美洲等地,即是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亦有大量的中国古代瓷器发现。这正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贸易一个辉煌的历史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