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贸遗珍——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展》将于2012年4月28日至6月18日在海南省博物馆一楼二号展厅开展。来自广州博物馆的77件(组)丰富的文物,再现海上丝绸之路云帆高悬的景象,远眺大清帝国外贸经济迟暮的余晖。
广州地处中国南海之滨,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至1841年八十余年间,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关闭江、浙、闽海关,只留粤海关对外通商。广州以“一口通商”的独特地位一枝独秀,成为东西方商品交流的重要门户,当时输出的商品有茶叶、陶瓷、牙雕、丝绸、漆器、药材及外销画等。大量的外销商品随商船流入欧洲,在西方国家掀起了一股“中国风”。广州手工艺人应欧美市场所需,不断创作和生产出各种具有浓厚中国色彩而又略带欧洲艺术风格的外销艺术品,无论是刺绣、牙雕、木雕还是制瓷,经千百年锤炼自成一派,又浓缩了东西方艺术、工艺精华,因此深受西洋人士的喜爱,各国商人纷纷来粤订购。这些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外销艺术品,真实再现了18、19世纪广州口岸辉煌的对外贸易历史和东西方文化汇流的社会景象。
瑞典“哥德堡号”航船曾于1739-1745年间三次远航广州。其中的第三次也就是最后一次航行,从广州出发前,在船舱底部装载100吨瓷器(四分之三为青花瓷)用来压舱,瓷器之上便是其他中国货物,装载总重700吨。驶回瑞典途中的1745年9月12日,在距哥德堡口岸约900米远的海域触礁沉没。数十件青花瓷片,还有茶叶、黑漆航海日志木箱,来自当年的沉船“哥德堡号”,瑞典西方古董公司数年前捐赠给广州博物馆,证实当年“哥德堡号”往来东西方贸易的繁盛。
当年数以千万计的瓷器,尤其是青花瓷进入瑞典,成为瑞典人的收藏以及各阶层民众餐桌上的器皿,从这些瓷器中,瑞典人领略了神秘的东方风情,心中充满了对这个遥远国度的好奇和向往。我们如果今天去一些瑞典人的家中做客,依然能体验瑞典人对中国青花瓷钟爱的传统,他们在厨房里,依旧把数十件青花瓷挂在墙壁上作为展示或荣耀,丝毫不减当年“哥德堡号”对于青花瓷的热情。
展览文物中有一些美术作品,例如黄埔港风光图、帆船图、园林建筑图、人物肖像图等等,这些西洋画风的作品出自18—19世纪广州人之手,是中国最早西洋画风的作品。广州的画家们用西洋画法描绘岭南地区的风貌,题材包括市井风情、花鸟昆虫、人物故事、帆船房屋等等。因为这种商业需求,清代广州口岸就出现了一批专门创作外销画的中国画家,如庭呱、啉呱、新呱、煜呱等等。这些水彩画、油画、玻璃画、素描作品大量出口,成为西方社会了解中国风土人情的重要媒介,也是清代到广州贸易的商人回航时喜欢购买给亲友的礼品,这种商业景致与对外贸易相契合,再现了清代中国,特别是岭南地区的自然与人文风貌。
1655年,随荷兰使节团抵达广州的画家约翰·纽荷芙曾写下这样的字句,“此间人民生性灵巧、刻苦且聪慧,对任何手艺制作一看即能学效。葡萄牙人从欧洲带来式样崭新的金银器物,他们都能勉力在短时间内仿制出来。”记录了他对广州工匠的钦佩之情。
广彩瓷主要面向海外市场,造型及装饰上便呈现中西合璧的浓烈风格,既有传统中国的纹饰、人物、故事,也出现西方的皇室纹章、贵族徽识、城市标志、公司商标、希腊及古罗马的神话传说、基督故事、名画甚至股票买卖等等,器具用途上有茶具、咖啡具、啤酒杯、剃须盘、牛油盘、奶油碟、生果篮及卫生洁具等。
广州葡兴公司1913年9月1日发给瑞典哥德堡客户詹姆斯凯勒的“瓷器发货单”很有文物价值,上面记载凯勒向葡兴公司订制的瓷器包括茶杯、碗、盘、碟、壶各式器皿,而他必须支付的费用除了瓷器价格外,还有海上运输保险费和内河运输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