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务 宣教之窗 正文
敦煌小朋友体验水下考古,海博社教首次在外省举办 发布时间:2020-08-21 03:50 | 浏览次数:



 “敦煌和海南,一个是陆上丝绸之路的要塞咽喉,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中转站。”8月16日上午,海南省博物馆公共服务部社教人员走进敦煌研究院,与研究院陈列中心教育推广部合作,为西北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堂与众不同的模拟水下考古体验课——“水下考古探奇观”。 


揭秘水下考古装备+模拟考古现场


那些沉睡在水下的文物是如何被打捞上来的?


       在课堂上,社教薛老师首先带领孩子们进入“涨海推舟 千帆竞渡—南海水下文化遗产大展”参观,感受水下考古人员的工作环境,观察他们的穿戴设备。其中玳瑁等海洋生物标本、氧气瓶、脚蹼、探方等一下子就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浮力控制装置BCD就像游泳穿的救身衣一样,可以借着充气和排气来调节潜水员的浮力”“潜水鞋就像我们穿的袜子一样,可以保护双脚,这样再穿上脚蹼,脚就不会疼了”这样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孩子们一下子就记住了。大家看到这些都兴奋不已,仿佛进入了奇妙多样的海洋世界。




       水下考古人员如何记录信息呢?普通的纸和笔可以在水下写字吗?
       “不能,普通的纸遇到水会变软烂掉。”
       为了让孩子们亲自感受水下纪录信息的奥秘,薛老师在容器中装上清水,拿出特制的硫酸纸,一边给孩子们介绍硫酸纸的作用,一边让孩子们亲自实践。孩子们惊喜不已,“真的能写字”“老师你看,我在水里画的画”。


       交流是水下考古工作者保证水下安全很重要的一环。
       随后,在薛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认真学习了潜水手势“OK,上升,没空气了…”为了测试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进行了“你来比划我来猜”的游戏互动,孩子们积极参与,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之后,孩子们还学习了指南针的使用以及探方绘图。


坚定文化自信 讲好新时代丝绸之路的中国故事

本次“考古小能手——水下考古探奇观”社教活动是海南省博物馆首次走出海南到外省开展的少儿科普教育推广课程。通过考古装备介绍、学习潜水技能、模拟水下考古发掘等环节揭开水下考古的神秘面纱,培养青少年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对待文物。据了解,在展览展出期间,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教育推广部还会融入陆上丝绸之路元素,为大家带来更加精彩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