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在博物馆里
除了有文字记录历史
图画回顾历史外
还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出现在历史文物中呢
它们有的趴在器物上享受美好时光
有的栩栩如生高大威猛
还有的好像是在装傻卖萌一样
自由自在,调皮可爱~
想看看它们吗?
那就来博物馆瞧瞧吧!
(图片来源于网络)
猜猜我是谁!
我是鱼~在水里游的鱼~
鱼类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它们几乎在地球上的水生环境都有栖居,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让它们自由穿梭在水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考古材料来看,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上就已出现鱼纹,并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这是一块东汉时期的鱼纹画像砖,长方形,侧边有鱼形纹。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这种鱼纹画像砖不仅是建筑用材,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墓葬装饰,它反映了当时社会对鱼的认知和喜爱。
那么问题来了
古人为什么会喜欢鱼呢?
或许我们可以从诗词古籍里找找答案。
其一,鱼有丰饶之意蕴。
“鱼”与“余”同音,有所盈余,像词语中“连年有余”、“吉庆有余”,即为丰饶、富贵之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二,民间有“鱼跃龙门”的故事
《埤雅·释鱼》中写道:“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指鱼逆流前进、奋发向上,跃过龙门化身为龙,寓意美好。这一纹饰深受古代学子之喜爱,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尤其对寒门学子而言,仕途是改变其命运的主要渠道,“鱼跃龙门”纹饰恰如其分地传递出古人对及第成名、步入仕途以及光宗耀祖的期望。
这幅清代黎族龙被上就体现出了鱼跃龙门的图案。
此龙被由三幅连缀而成,蓝黑底,图案由红、白、紫、绿、黄等色线绣成。由连续宽带回纹组成矩形画框,框内由双龙和鱼跃龙门等组成主体图案,框外饰有多种花卉纹样,是不可多得的精品龙被。
水中游来游去的小鱼
被古人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寓意
并以图案的形式出现在历史文物中
这些鱼纹的出现
是古人热爱生活
努力追求幸福的真实写照
现如今
我们也要努力把这份美好延承下去
过好当下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