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服务 宣教之窗 正文
与东坡同行 与热爱同频 发布时间:2024-05-10 10:33 | 浏览次数:

2024年1月31日,海南省博物馆推出“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展览一经推出便受到大众瞩目。随着展览接近尾声,有这样一群人,为了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内涵和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下足了功夫,他们就是琼博讲解员。一场场精彩讲解的背后,讲解员们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顾苏轼主题文物展讲解背后的故事吧。



讲解员为参观一行介绍文物


苏轼在海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将他的人生画卷、思想精髓、宋韵文化展现在大众面前?对讲解员来说,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更意味着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讲解员身着宋服带领观众沉浸式领悟展览内涵


从接到讲解任务开始,讲解员队伍提前组成了学习小组,通过学习苏轼主题纪录片、品读苏轼主题书籍等方式,将苏轼的生活历程、诗词作品、人生哲理等细细梳理,在反复观摩、精细阅读中,东坡文化也在润物无声中充盈着大家的知识储备库。



集体学习现场


此次展览展品众多,如何让游客在既定的时间里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讲解员们在讲解词编写中可谓苦心孤诣。讲解词编写中更是离不开“精选文物、精挑内容、精准编写”等要点,立足文物背景,深挖文物故事,丰富文物内涵,从初稿到定稿,历经5、6次补充,近1个多月时间的打磨......讲解词定稿的呈现,让展览讲解准备进度得以推进,而讲解员们紧绷的神经也得以暂时舒缓......在正式开幕前,讲解员开展了3场考核,涵盖无实物讲解、展厅考核等,为新展接待做足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展厅考核


1月31日,讲解员姜杰、郑秋夏承担开幕式讲解工作,两位讲解员娓娓道来介绍文物的来源和历史故事,在场人员近距离感受到东坡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一件件饱含时代气息的精美文物,向参观一行呈现了苏轼的人生历程、时代风貌。开幕式讲解工作的圆满开展,同样也见证了两位讲解员的自信风采。


第二排左一为郑秋夏,左五为姜杰


自开展以来,展览人气高涨,讲解需求也持续增多,一场接一场的讲解接力赛便是讲解员们的日常写照。目前,“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讲解场次累计650场。此外,线上直播、录播讲解13场。从线上到线下,展览讲解受到大众的广泛好评。

在展厅、在服务台、在东坡集市,哪里有观众的地方,哪里就发出讲解员的声音。有的讲解员声音已经沙哑,但依然坚持在讲解岗位,全力投入到讲解服务中。对讲解员来说,讲解服务无小事,为观众做好每一场解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讲解员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


讲解员刘叙桐是一名00后,在队伍中年龄最小。此次大展对她而言是个前所未有的考验,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从不知所措到游刃有余,刘叙桐依靠“使劲练”“反复讲”将展览内容、施讲技巧内化一心、外化于行,最多的一次一天内承担了5场讲解任务,收获了游客们的诸多肯定。翻开刘叙桐的笔记本,纸张上清晰印着一行清秀的小字: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有所贡献。这是去年她在入职时所许下的期许,而今,一年过去了,一场又一场的讲解锤炼了这位00后姑娘的成长,也给未来征程注入了无限的可能。


左三为刘叙桐


李志鹏是讲解员队伍唯一一名男生,他干劲高、活力足!

展厅中人数众多时,为满足观众更好的观展体验,他热心协助同伴提拿音箱,用他的话说,协助过程也是学习积累和知识吸收的可贵途径,边走边听,边听边记。“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一场场讲解与协助,使他对东坡展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认识。


第一排左四为李志鹏


讲解员是联系博物馆和观众的桥梁,是博物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讲解接待,讲究的不仅是语言输出、态势呈现,更有普通耕耘者,对自己所从事行业的无比热爱。此次“千古风流 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是对讲解员综合能力的有力锤炼,更是对东坡文化的深入挖掘与传承。未来,讲解员队伍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以传播优秀文化为己任,台前娓娓道来,台下久久为功,让更多的人了解每一场陈列展览的精神内核,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