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譬若天工——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科技奥秘”正式开展。展览分为五个单元,分设于两个展厅,展厅面积共约1350平方米。该展览以精美的科技文物、独特的展陈设计,牢牢吸引了观众们的目光——科技感十足,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展览第五单元 “机杼精工 —— 古代布匹织造” 主要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纺织文化,让大家领略到古代先民在布匹织造方面的巧思与精湛技艺。就让本单元的策展老师、海南省博物馆藏品保管部研究馆员王静来给大家讲一下吧!
展览初心
黎锦和丝绸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就已名扬海内外,中华民族能工巧匠用双手创造了世界上最美丽的织物,构筑了灿烂的纺织文化,为世界文明贡献了辉煌的篇章。在漫长的岁月里,中华民族在布匹织造领域积累了无数的智慧与技艺,这些技艺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创造,更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策划“譬若天工——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科技奥秘”展时,我们便决定为古代布匹织造这一领域设立专门单元“机杼精工——古代布匹织造”。
通过这个展览单元,我们希望向观众展示中华民族灿烂的纺织文化,让大家领略到古代先民在布匹织造方面的巧思与精湛技艺,感受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辉煌成就,尤其是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自豪之情,同时也为青少年群体打开一扇了解古代科技与文化的窗口。
文物遴选
为了能全面且深入地展示古代布匹织造的科技奥秘与文化魅力,我们在文物遴选上可谓煞费苦心。我们精心挑选了来自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等19家文博单位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织物文物以及部分织造工具等。这些文物时间跨度大,种类丰富,从早期黎族棉麻织品到古代丝绸之路上精美绝伦的丝绸织物,每一件都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信息。
譬如,一件制作工艺十分精湛的唐代红地连珠团窠对鸟纹丝绸织锦,其绶带纹样源自古波斯皇室的披帛元素,展现了唐代丝绸之路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充分展现了古代高超的织造技艺和审美水平。我还特别挑选了部分织造工具,其中,有征集自上海松江地区上世纪70年代的木制三锭脚踏纺车和水平织机。
雕有黄道婆像的三锭纺车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老旧的三锭纺车轴板上清晰可见当年精心雕刻的黄道婆像,表达了松江地区纺织妇女对“先棉之祖”——13世纪杰出的棉纺织技术革新家黄道婆的缅怀之情。这些工具虽朴实无华,但它们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通过它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古代布匹织造的艰辛岁月和人类科技进程。
展览呈现
展览以窗口为设计理念,在“机杼精工——古代布匹织造”单元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从展厅门头开始,就营造出一种穿越时空的氛围,仿佛带领观众走进古代的纺织工坊。借用唐张萱的《捣练图》,以长卷式的捣练、缝纫、熨烫等三组场面生动描绘了唐代丝帛纺织劳作的情景。
唐 张萱《捣练图》
展厅内,通过灯光的巧妙运用,突出文物的质感与细节,同时营造出温馨、典雅的氛围,让观众能更好地沉浸其中。版面设计元素提取了布匹的经纬交织线为灵感,体现了布匹织造的工艺特点,使整个展览既具有艺术美感又富有教育意义。在空间布局上,合理安排文物的展示位置,让观众能够流畅地参观,仿佛沿着历史的脉络,一步步揭开古代布匹织造的神秘面纱。
色彩搭配
自古以来黎族生产的棉、麻纺织品,其植物染色的优势与纤维的优势结合起来,相得益彰。古代布匹织造单元在展板色调选择上特意选取源自古代先民植物染色布匹的姜黄色,这种温暖而柔和的颜色,既体现了布匹的尊贵质感,又给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特别是与明黄色纳纱彩云龙纹男单朝袍(龙袍)这一最华丽的工艺美术极品相映成辉,与展厅整体明亮的基调相融合,既突出了本单元的特色,又与其他单元相协调,使整个展览在色彩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明黄色纳纱彩云龙纹男单朝袍
互动设计
为了增加展览的趣味性和参与性,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古代布匹织造的技艺和文化,其一:我们设置了一组纺织物理互动装置,观众可以亲自动手操作简单的织造工具,体验织布的乐趣,感受古代人民在织造过程中的艰辛与智慧。
织锦互动区
其二:以汉代“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纹样中隐藏的文字设计一组猜字复原图形游戏,让小观众们通过玩游戏了解古代文物中折射出的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展示与互动
同时,围绕布匹织造这一古代科学技术,我们开发了青少年主题研学课程和设计创意实践体验活动。在研学课程中,讲解员会详细讲解古代布匹织造的历史、工艺和文化内涵;创意实践体验活动则让青少年有机会自己设计图案,运用现代材料模拟古代的织造工艺,制作属于自己的织物作品。通过这些互动与教育活动,不仅让观众学到了知识,更能引导他们通过亲身实践感悟先人的智慧、创造力与探索精神。
结语
“机杼精工——古代布匹织造”展虽然只是“譬若天工——中国古代文物中的科技奥秘”展的一个单元,但它凝聚了我们策展人的心血与期望。希望通过这个展览,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布匹织造的科技与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展览过程中,看到观众们专注的神情和对古代技艺的赞叹,我们深感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持创新与传承的理念,策划出更多精彩的展览,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文化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