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献 文献中心 正文
浅谈黎族服饰的民族文化特征 发布时间:2013-03-21 06:59 | 浏览次数:

海南省博物馆王辉山


内容提要:黎族服饰是黎族传统文化中最耀眼的一颗珍珠,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蕴涵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本文从黎族服饰的起源、图案特点及文化内涵,剖析黎族文化特征。


关键词:黎族服饰图案特点文化内涵


黎族是海南岛的原居民,从远古起就繁衍生息在这块岛屿的热带丛林中,他们是从我国南方的越族发展而来的。黎族是最早利用木棉纺纱织布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记载:“岛夷卉服,厥篚织贝”。“贝”黎语是棉花的意思,从“岛夷”所穿的“卉服”看,当时岛上的棉织服饰不仅色彩艳丽,而且图案精美,纺织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千百年来,黎族人民不断总结创新,创造出富于黎族特色的纺、染、织、绣工艺,黎锦是我国著名的织锦之一,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由于居住地域、方言、风俗、服饰等方面的差异,黎族内部分为“哈”、“杞”、“润” (也称本地黎)、“美孚”、“赛”五大方言。其服饰色彩绚丽,款式多样,花纹图案丰富多彩。这些服饰,不仅非常适合在热带地区穿着,而且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蕴含着族源、族群、信仰崇拜、婚丧嫁娶等文化信息,充分显示出黎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多重性。


一、黎族服饰的起源及图案特点

服饰是认识和区分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和载体。服饰的产生、形成和人类居住的自然环境紧密相连,特别是与气候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各地生产方式的不同,对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起着重大的作用。

黎族服饰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关于黎族服饰,古代典籍有不少记载:“武帝元封元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师古曰:‘著时从头而贯之’” [1]。直至今天,润黎妇女还保留着这种古老的“贯首服”,长袖无领、无纽,正中开一“V”形领口。润黎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黎族的祖先有个女儿,她的母亲在她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一个被称做“纳加西拉”的鸟便用嘴含着谷类时常飞到小女婴身边,将她养育长大。为了不忘鸟的养育之恩,黎族妇女便模仿“纳加西拉”鸟的翅膀花纹进行纺织,黎族绚烂的服饰花纹就是缘于“纳加西拉”鸟的漂亮羽毛。

黎族妇女聪明、手巧,黎锦中的各种图案是她们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取材于自然、生产、生活。黎族服饰图案丰富多彩,种类繁多,据调查统计,黎锦图案多达一百多种,主要有几何纹、水波纹、山形纹、汉字纹、人形纹、动物纹(龙凤、鱼、鹿、蛙、虾、鸟、蝴蝶等)、植物纹(花草、树木、水果等)、生产工具纹、生产生活纹以及自然界中的雷、电、日、月、水、火等纹样,这些花纹图案既是服饰最重要的装饰形式,是服饰的重要标识符号之一,也是体现黎族社会生产、文化生活、爱情婚姻、宗教信仰以及传说中吉祥物或美好形象物等文化特征的重要内容。

黎族服饰图案构图,主要由母体图案组成。通常是母体图案占幅面积大,而且位居中心位置,子体图案只作陪衬,位置也不太明显,这样结构严整,主次分明,有松有紧,有粗有细。一般来说,母体图案多以人形纹为主,动物、植物以及其他纹样在子体图案之中,这就充分体现了黎族构图方面重人轻物的主要特征,体现了黎族人民对祖先崇拜的重视。黎族服饰色彩多以黑色或者深蓝色为基本色调,以红、黄、绿、白相间,紫、棕、粉红、咖啡为辅助色,有深色也有浅色,有对比色彩也有调和色彩,色彩绚丽。

各方言服饰图案各具特色,哈方言区图案多以人形纹、动物纹为主,植物纹、生产工具纹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纹样为辅。杞方言服饰图案是以夸张变形人形纹为主,与狩猎活动有关的纹样较多,反映了居住在五指山区杞黎狩猎经济比较发达,狩猎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社会现实生活。润方言图案主要以人形纹、龙纹为主,其他动物纹、植物纹以及花卉纹为辅,龙纹图案在润黎服饰上比较多的应用,说明黎族人民把龙当做图腾崇拜。赛方言图案主要织绣青蛙纹、人蛙纹,其次是花草纹,花纹主要在裙身带和裙尾部位。美孚方言图案有人纹、鹿纹、蜜蜂纹、鸟纹和汉字纹,鹿纹图较常见,鹿在黎族人民的心中为吉祥之物,在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中,鹿是善良美好的象征。美孚黎图案多是以染方式制作的。

黎族的织锦、染、刺绣服饰工艺独树一帜,且图案造型优美,充分反映了黎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黎族的节日盛装,更是服装艺术的宝库。聚居于白沙黎族自治县一带的润方言(也称本地黎) 的“贯首服”,领口、袖口、衣下摆、衣两侧均有绣花、挑花、嵌入银箔或夹入彩色的羽毛、贝壳、珠子等。盛装的花衣,以白布做底,绣上黑、红、黄、绿、紫、棕、咖啡等多种色线,图案以人形纹和动物纹为主,这部分精美图案就是著名的双面绣(就是在一块底料上,一针同时绣出正反色彩一样的图案的一种绣法。它和单面绣不同:单面的绣法只求正面的工致,反面的针脚线路如何则可以不管;而双面绣则要求正反两面一样整齐匀密),工艺特别精致,其色彩绚烂,美不胜收。

各种装饰品是服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黎族妇女的装饰品分为文身、头饰、发式、耳饰、胸饰等,以炫耀自己的美丽和富有。其中最具特点的是黎族妇女文身,它是黎族妇女用血肉彩绘出的斑斓图画,是与服饰图案互相呼应的装饰艺术。黎族文身的历史非常久远,历史典籍也有不少记载。文身的起因,在民间传说很多,其中比较普遍被认同的说法,是明代顾介说的不文身“则上世祖宗不认其为子孙也” [2]。说明了文身是祖先传下的遗观,如果妇女在世时不文身,死后祖先鬼不认她,就会变成无家可归的野鬼。文身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文身是氏族标志之一;文身是成年的符号;文身是图腾崇拜的象征;文身也是美的标志等。文身是黎族一种独特的神密文化现象,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从海南省博物馆收藏的黎族人形骨簪来看,头簪分为单人像或双人像,多以牛骨为原料,长20—30厘米,锥状形,上刻单人头像或双人头像,还雕有花草和动植物纹、几何纹等。骨簪不仅纹饰精美,而且文化内涵丰富。据说骨簪上刻的人头像是古时黎族民间崇拜的一位大部落首领。为了使后世子孙不忘这位伟大的首领,就把他的头像刻在头簪上,以示对其纪念,也祈求保佑。

耳环是各方言妇女普遍佩戴的金属装饰品,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哈方言中“操罗活”土语的妇女佩戴的大耳环。“儋耳,今昌化军也。自昔以为其人耳长至肩,故有此号。今昌化曷尝有大耳儿哉!……故作大环以坠其耳,俾下垂至肩。实无益于耳之长,其窍乃大寸许” [3]。文中的“儋耳”,并不是黎人的耳朵特别长而垂至肩,而是耳环特别大以垂至肩,这反映了黎族妇女以前的装饰习俗。这习俗一直沿续到上世纪末,它由约10个直径为10—20厘米的金属环制成。各环的端部作成钩状而互相扣上,由小的环扎起来,穿在耳上。人们因佩戴如此多而且重的耳环,劳动、行走都不太方便,于是常把耳环倒盖在头顶上,似戴帽子。“黎女,每耳多至十八铜圈,圈径五六寸,两耳穿孔大盈寸,各铜圈于耳前后另用小圈束之置于头上,望之如戴铜丝帽然” [4]。

黎族服饰图案造型多种多样,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体现着民族的审美情趣。它对中华民族服饰的丰富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黎族服饰图案的民族文化特征

黎族服饰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符号,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它既是区分不同方言、土言群体的重要标志,从中也反映出黎族的历史源头、生活环境、经济生活、宗教信仰、独特的文化习俗等内容。

下面透过服饰的图案特点剖析黎族文化特征:

1.图腾崇拜之习俗

绚丽多彩的黎族服饰中,各种图案与纹样,反映着黎族人民的审美意识、文化习俗。黎族是传统农业民族,狩猎经济在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每天都与各种野生、家养动物打交道,服饰花纹是生活的反映,因此出现较多的动物图案,主要有青蛙纹、蟒蛇纹、牛鹿纹、鱼纹、鸡纹等。其中蛙纹(人蛙纹) 最有特色,黎族妇女以夸张变形的抽象手法,把青蛙的后腿加长,前脚缩短或省略,把青蛙的神态表现得生动活泼。为何喜欢用蛙纹呢?这除了与黎族的狩猎经济生活有关外,主要与图腾崇拜有密切关系。“在黎族各支系的服饰、铜鼓、铜锣、皮鼓及各种日常用具上,都绘有各种青蛙图案,黎村必有一个以青蛙做形象的鼓耳的大皮鼓。黎族人民认为青蛙有很神秘的效能,它能呼风唤雨,保证粮食的丰收,是黎家的崇拜对象,因此不能捉食青蛙” [5]。在黎族各个文化艺术表现方面,只有蛙形象贯穿了所有的领域,如织锦、文身、铜鼓、铜锣,甚至水缸、米缸等陶器。从这些蛙纹图案中,可以窥见黎族蛙图腾崇拜习俗,是原始宗教的产物。

黎族宗教从整体上看仍处于原始宗教阶段。在黎族的传统观念里,万物有灵,灵魂不灭,河流山岭,鬼魂无处不在,没有神的概念。黎族万物有灵观念的宗教信仰主要通过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鬼神崇拜等形式体现。所谓图腾崇拜是一种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与某种动物具有亲缘关系,认为自己的祖先就来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是与某种动物或植物发生过亲缘关系,于是某种动、植物便成了这个民族最古老的祖先。黎族先民认为自然界的一些动植物如青蛙、龙、鱼、鸟、蟒蛇、牛、猫、狗、木棉、葫芦瓜、大榕树、竹等与黎族某氏族部落有亲缘关系,与人相通,能惩罚邪恶,保护族人家人,于是形成了图腾加以崇拜。

在七仙岭下流传着“蛙仔”的传说:有一对夫妇,年老时才生一形似青蛙的小孩,叫蛙仔,他心地善良,本事很大,能呼风唤雨,为黎民百姓带来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因此他受到黎民百姓的崇敬和祭祀,百姓把他织在衣饰上、文在身上、铸在铜锣上、画在皮鼓上等做为崇拜物之一。

黎族人民为什么崇拜青蛙?蛙在黎族先民心目中是怎样的?黎族对青蛙的崇拜始于何时,古籍没有记载。青蛙是一种水陆两栖动物,多生活在潮湿有水的地方,以昆虫为主要食物,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海南岛属于热带气候,非常有利于青蛙的生存与繁衍。黎族先民很早就认为青蛙与人有一定的关系:从外表看,蛙的肚腹和孕妇的腹部形态相似,都有浑圆而鼓大的特征;从内涵上说,蛙产子繁多,有很强的繁殖能力,所以蛙被作为女性生殖的象征。黎族是农业民族,希望风调雨顺,每次下雨前青蛙都会鸣叫,因此黎族先民把青蛙视为雨神的化身而加以崇拜,古时就有祭蛙求雨的习俗。黎族的崇蛙习俗与壮、侗、傣等民族相似。

润黎的双面绣龙纹是非常有特点的,它与汉族的龙纹外形上有不同。黎族龙纹其形象整体上看近似蛇,但腹部有两只脚,每只脚上各有两爪,头部看上去似张开嘴的鹅,身体较粗短。“龙”黎语(ta33),是黎族先民虚构的一种并不存在的动物,黎族先民认为它具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因此,人们崇拜龙,敬畏龙,有的甚至认为龙是自己的祖先,相信龙能够保佑自己和氏族平安。在黎族姓氏中仍保留有“龙”姓,如乐东、东方、昌江等地都有姓“龙”,自称为“龙”的孩子。在黎族民间传颂着的龙,不仅能呼风唤雨,而且善良、勇敢、热爱人间生活。在黎族的传说故事中,不乏有关于人和龙婚配的传说: 《少女和小龙恋爱的故事》、《龙姑娘》、《麻园情侣》等,说明黎族人民把龙当做图腾崇拜,这是原始宗教的遗痕。黎族中“龙”的地位并不像与皇权结合的汉族“龙”那样至高无上,只是做为一种有特殊力量的动物,既能招来洪水,又可以变成人,有帮助人暴富等的神力,且能与人和平相处的一种动物图腾。以上观念反映在黎族服饰中,表现出了一种纯朴的美好愿望。


2.宗教意识之反映

黎族服饰中最常见的图案花纹是人形纹,不论是美孚黎妇女扎染制作的人形纹筒裙,还是润黎的双面绣人形纹上衣、杞黎妇女筒裙上织造的人形纹、哈黎筒裙上绣的各色人形纹等服饰织物上,均以人形纹为主体装饰图案。黎族妇女为何喜欢在服饰上用人形纹呢?主要是与黎族的祖先崇拜有关,认为祖先不仅是家庭、家族的保护神,而且是家庭、家族稳定、增强凝聚力的一种重要力量。

因此他们十分虔诚地祭拜祖先,认为祖先的肉体虽已死亡,但其灵魂还在游荡,认为它比其他鬼更可怕,人们平时禁忌念祖先的名字,同时也不允许别人污辱祖先的名字,要经常祭祀才能得到祖先鬼的保佑,不然祖先鬼则常回家作祟,招致家人生病。黎族民间有句谚语:“天上怕雷公,地上怕舅公,地下怕祖公”。其所表现的是一种对祖先的崇敬、敬畏的宗教信仰。

黎族妇女还喜欢把自然界中的雷电、水火、日月、星辰、山岭、树木等自然物作为服饰的图案花纹,她们通过变形夸张的手法,凭借自己的艺术想象,把自然界中的物象表现在服饰上。其中比较多的是大树纹或木棉树纹,以一棵大树剪影为形状,有根部、大树杈、小树枝、花、叶等,以此象征根深叶茂,家庭幸福美满等,也体现了黎族“万物有灵”的观念。

传统黎族村落的村口或村中央都有一株或几株几百上千年的大榕树或酸豆树,树上常挂着一个大皮鼓,村人休息时常聚在树下聊天、讲故事。发生械斗时,头人就击响挂在树上的皮鼓,召集全村的人与来犯者进行战斗。久而久之,该树就成了人们崇拜的神树,不能随便用刀砍伐,不能攀爬,更不能拴牛,变成村寨的保护神之一,有了灵性。把一棵大树图案织在服装上,既是对大树“灵魂”的崇拜,也是借其“灵魂”保佑平安,体现了黎族的原始宗教观念。

此外黎族还有深山拜石祈求生子繁衍、乞灵于想象中的具有超自然力的偶像等,以达到保佑生人目的的崇拜形式。


3.氏族之标志

黎族服饰功用还在于区别不同的部落集团及部落集团内部的血缘氏族,是区分各方言的最明显的标志物之一。在古代社会作为部落内婚、氏族外婚的标记,至今广大黎族农村一般只在方言内通婚,禁止家族内婚,方言与方言间较少通婚。当男女尚未开口说话,只看对方服饰就可知道是否属于通婚集团,一目了然。

黎族各方言及小分支都有各自的具有一定象征意义的族标图案,以区分各方言及小分支。氏族标志一般在妇女筒裙中部和上衣后摆至衣领处。如五指山地区杞黎的衣后摆处缝一补片,补片上绣有祖先纹样和三根20—30厘米的祖先柱,作为该地区的族标标识。“族标纹样,黎语称‘攀扼’,它是古代黎族先民图腾崇拜的产物,黎族各方言及其小支系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对象,所以黎族服饰中族标纹样是起着血缘集团间区别、认同作用,同时也起着互助、团结和认祖归宗的作用” [6]。


4.实用观念的体现

黎族服饰既是适应生活环境的需要,又有利于劳动生产和生活的方便。如黎族妇女的筒裙有长有短,风格各异。聚居在山区的妇女,筒裙长度大都位于膝盖上下,有的仅30厘米,短裙方便在山区、丘陵地貌上进行生产生活活动;聚居于沿海平原地带的妇女,则穿长且宽的裙子,虽然看起来较为累赘,但是穿着的人会感到舒适凉爽,也便于劳作。黎族绣花的头巾、头帕,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海南岛地属热带,一年四民族文化季太阳直射头顶,为了防止太阳过度照射,黎族先民在与大自然作斗争及劳动生产中,常蓄发并结于头顶,还发明制作了头巾和头帕。当初,不过是自己手工纺织的普通棉布和布带子,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黎族的头巾和头帕带便由具有实用价值,始而演变成具有审美价值和装饰作用的艺术品。黎族的服饰瑰丽多彩,并且其款式集艺术性与方便生产劳动的实用性于一体,给人以轻松的舒适感和释放之美感,令人怡情悦目,精神愉快。同时,黎族各式各样的装饰品,不仅有装饰美,而且有显示身份地位、宗教信仰的实用价值,反映了黎族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


5.审美情趣之表现

人形纹是黎族服饰中最常见的图案,大部分是以单独个体成排出现,也有以故事主题出现,如婚礼图、丰收图、狩猎图。黎族内部分为五大方言区及若干个土语区,五个方言虽然在文化上略有区别,但无论是美孚黎的染还是本地黎的双面绣均大量地采用人形纹,以人形纹为主体装饰图案。其所表现的是一种对祖先的崇敬、敬畏的审美情意。黎锦与壮锦、傣锦所不同的是在织造装饰上大量地使用人形图案,由此产生了与壮锦、傣锦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上的本质区别。

黎族服饰的纺织、绣花部位的图案造型,很大部分是从大自然的动物、植物、自然景物中汲取题材。这些写实植物有木棉树、泥嫩花、龙骨花、竹子等;动物有青蛙、鹿、黄京、牛、龙凤、鸡、狗、鱼等,均给人一种熟悉的真实美。黎族人民亦不乏丰富的想象力,在一些图案造型上还饰以无比抽象的动、植物纹,给人一种朦胧之美。黎族还喜欢用简单的几何体构成各类虫鱼的变形图案。比如,黎族在织绣筒裙图案上,往往以变形的青蛙为中心,两旁对称的是抽象泥嫩花、稻穗花等,运用几何形体来表现动植物的图案造型,揭示了黎族人民驰骋的丰富的想象力以及无比的智慧和创造才能,说明了黎族人民是那样地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美好的事物。

黎族服饰是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文化内涵非常丰富,不仅是各方言的区分标志之一,而且蕴涵着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思想观念。


注释:

1]《地理志》,《汉书》卷二十八。

2]明·顾山介:《海槎余录》。

3]周去非:《岭外代答·古迹》。

4]陈铭枢:《海南岛志》第二十三章,1933年上海神州国光社铅印。

5]符和积主编:《黎族史料专辑》第七辑,第194页。

6]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编:《越过山顶的铜锣声》,第287页。